大頭嬰的生活點滴: 文大學生與「貝」結緣 一癡15年

10/10/2006

文大學生與「貝」結緣 一癡15年

「每個貝殼都記錄著每次探險的回憶!」文化大學大氣系大三學生傅譯鋒,小二開始蒐集貝殼,15年來,他蒐集上千種台灣貝殼,製作「貝殼身分證」記錄採集地點、時間、大小、學名,他走遍全島海域,愛貝成癡的他,今年學潛水,想蒐集更多繽紛的貝類。

傅譯鋒謙虛的說,國內蒐集貝殼的「達人」很多,他和資深的貝殼蒐藏家相比,只是小巫見大巫。為了豐富收藏、增加貝殼知識,他高中就加入中華民國貝殼學會,結識志同道合的貝友,走遍全台「下海」尋覓千奇百怪的貝殼。

傅譯鋒說,和貝殼結緣是小二那年,看見媽媽同事的小孩,把玩細細長長的錐螺,「從沒看過這麼美麗的造型,好像墜入貝殼的愛河」,點燃他蒐集貝殼的興趣。家住台南,每到假日就往安平海灘跑,等著潮起潮落,浪花把貝殼沖上岸。

走遍全島海域 蒐集上千種 製作身分證

他說,小學畢業時,他蒐集的種類近百種,真正大量蒐藏是高中加入貝殼學會,數量一下增加四、五百種,大學北上求學,這幾年走遍北海岸,蒐集種類才突破千種大關。

傅譯鋒說,蒐集貝殼有技巧,他和貝友會深入漁港,等待遠洋漁船進貨,漁民篩選出經濟價值的魚類,非魚類的貨物堆成「下雜堆」,通常再丟回海裡,底棲生物則進入加工廠變成飼料。下雜堆是貝殼、蝦蟹的大寶藏,他曾經尋獲「寺町捲管螺」、「萌芽杓蛤」兩種貝殼,比對圖鑑是罕見的深海貝類,欣喜若狂。

傅譯鋒說,遠洋漁船捕獲的貝類都是400、500米的深海貝類,顏色單調,但是種類多元;台灣各海域貝殼種類都不一樣,西部是沙岸,以「雙殼貝」類似文蛤的貝類居多,造型花色單調;東北部岩岸,種類或色彩比較豐富,以法螺、蛙螺、鐘螺為主;南部墾丁是珊瑚礁,貝類以芋螺居多,淺海域顏色又比較鮮豔。

傅譯鋒說,貝殼標本蒐藏要訣是避免日曬、潮濕。貝殼做了日光浴,花紋會褪色,太潮濕會發霉,一定要乾燥的環境,才能保持亮度。

【2006/10/07 聯合報】

0 Comments:

張貼留言

<< Home